为进一步发挥教育科研的驱动、支撑、引领作用,发挥研究型学校的示范作用,促进北京市研究型学校建设,2022年9月22日上午,东城区教科院教育科研中心承办了北京市2022年研究型学校建设市级交流研讨活动。 活动以腾讯会议方式举行,参会人员有市教科院基教所副所长佟德、高中室主任殷桂金及其团队教师占德杰等;东城区教科院副院长夏珺、科研管理部主任沈兴文及教育科研中心相关教师;五中、广渠门中学等学校的领导和科研负责人。会议由东城区教科院教育发展研究部主任辛竹叶主持。 本次活动线上并开了广渠门中学和五中两校五位教师的研究展示课。 北京市广渠门中学校长李志伟以“宏志启宏图:探索研究型学校建设的广中实践”为题介绍了科研助力学校发展的经验;副校长李慧慧以“办人人出彩的高质量教育:宏志育人模式的实践探索”为题做了学校典型成果汇报。 北京市五中教育集团校长王蕾以“推进深度科研 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的五中方案”为题介绍了科研助力学校发展的经验;主任王屏萍以“科研引领促进新时代高中育人方式的深度变革”为题做了学校典型成果汇报。 市项目组专家在反馈意见中充分肯定了东城区在研究型学校建设方面的丰富经验、丰硕成果、创新和特色,建议进一步总结、提炼和推广。 东城区教科院副院长夏珺总结了新时代东城区教育科研引领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成果和经验,提出了对东城教育科研发展的新期待,介绍了东城教科院“四合一”改革发展的新局面,并对市级及兄弟区各位专家的指导和支持深表感谢。 北京教科院基教所副所长佟德充分肯定了东城区在首都教育科研新体系建设和研究型学校建设过程中的优秀经验和引领作用,并希望各区互相借鉴先进的研究型学校建设模式,为首都教育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千秋伟业,百年风华。为隆重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1周年,回顾党的光辉历程,讴歌党的丰功伟绩,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并将其转化为推动东城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7月1日下午,东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举办“信仰 榜样 传承”主题党日活动暨党史学习教育总结大会。教科院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中层干部、支部书记、部分党员、教职工代表在主会场参加会议。为落实疫情防控要求,其他党员及教师在线上全程参会。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欲知大道,必先为史。” 大会首先对前一阶段的党史学习教育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对下一阶段持续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开展进行了部署。 现场播放的《东城区教科院党史学习教育总结纪实短片》全面展示了教科院在“四合一”整合背景下,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生动实践和丰硕成果,激励全体教职工胸怀“国之大者”,继续发扬埋头苦干精神,在团结中凝心聚力,在团结中干事创业,为推动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不懈奋斗。 在党史学习教育过程中,教科院党委面向各支部组织开展了“微党课”“微宣讲”征集评选活动,许多党员、教师走上了理论宣讲台。 一批批优秀“微党课”“微宣讲”源源不断的涌现,成为支部学习的生动教材,有效推动和促进了教科院党史学习教育的深入开展。 在总结大会上,此次获得“微党课”评选一等奖,来自小学学前支部的张宇老师以《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为题,为大家带来了一堂精彩的微党课。 过去一年是教科院建设发展的关键期,我们身边不断涌现出先锋党员和团队榜样,为教科院发展、东城教育改革以及首都疫情防控挥洒汗水、奉献智慧。 作为身边榜样的代表,“教科院支援社区抗疫志愿团队”和“中学研修部初高三教研团队”分别用纪录片和现场交流的形式分享了感人的团队故事。他们用满腔热情为社区疫情防控构建起坚固屏障,用职责坚守诠释了教育人的使命担当,用无私奉献践行着“请党放心”的铮铮誓言。 6月22日是教科院退休教师陈卫东入党整50年的日子。作为主题党日的一个场外环节,教科院党委举行了庄重朴素的仪式,为陈卫东老师颁发了“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 五十年在党信念不移,五十年在党风雨无惧。教科院以颁发“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为契机,提醒广大党员以纪念章获得者为榜样,自觉履行党员义务,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在新的赶考路上奋力书写更精彩的教科院答卷。 按照市委、区委统一部署,根据区教育工委的要求,大会特别设置了“共产党员献爱心”环节,旨在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坚守初心使命,以实际行动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向党的二十大献礼。 现场参会的党员积极踊跃奉献爱心,其他党员也将以支部为单位参与活动,将绵薄之力汇聚成源源不断的能量,给需要的人送去温暖。 郭书记在总结发言中带领我们系统回顾了过去一年党史学习教育的重点工作,重申了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深刻意义,并从“把‘学党史、悟思想’作为终身学习领会的永恒课题,常抓不懈;将‘爱岗敬业、担当奉献’作为锤炼作风的长期要求,笃行不怠;让‘讲团结、正风气’成为教科院长远发展的鲜明旗帜,屹立不倒”三个方面强调了下一阶段学习和工作的目标,特别是对转化成果、付诸实践提出了明确要求。希望教科院在“传承、融合、发展、创新”的进程中,攻坚克难、勇毅前行!
为进一步发挥教育科研的驱动、支撑、引领作用,深入挖掘北京市科研先进校的典型经验与优秀成果,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2022年5月25日,北京市研究型学校建设项目交流研讨活动以网络会议的形式举行。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佟德,高中室主任殷桂金,教师占德杰、崔玉婷;顺义教科所所长赵连顺;密云教科所所长闫霞;东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夏珺,科研部主任沈兴文,科研部部分教师;东城区史家小学书记、校长洪伟等7名干部教师;前门小学书记、校长于立宁等3名干部教师参加活动。 与会专家充分肯定两所学校的研究成果,一致认为两所学校的成果特色鲜明,主题突出,具有前沿和开创意义,系统性和操作性并重,实施扎实,成果丰富,成效显著。同时,提出几点建议,即核心概念界定要更具体明确;成果表达可适当增加学生鲜活的案例;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应更切合国家政策和教育改革的实际需求;要以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为统领来确定具体的研究目标与内容;成果的名称需进一步完善等。 夏院长首先感谢市区级专家、领导的悉心指导,她表示“十四五”期间,东城区的教科研工作在原有基础之上继续迭代升级,努力构建“大科研”的工作格局。坚持三个导向三个突出,即:服务改革导向、创新导向和实践导向,突出科研育人功能、突出科研与课堂教学融合、突出科研引领学校的整体发展。 研究型学校要具备四个特征 一、把教育科研放在学校整体发展的高度上; 二、对研究发展趋势有敏锐的捕捉和回应; 三、研究应落位于教育教学具体实践中; 四、在对话、交流中形成研究文化。 东城区将借助北京市研究型学校建设项目平台,在构建市、区、校三级共研共享的科研新格局过程中,进一步树立“大科研”观,一体化积极协作推进,探索更加丰富的研究内容和实践,让成果辐射的范围更广泛,对整体育人的引领作用更加突出。
“聚智云讲坛”是由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科学研究所和北京市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专业委员会联合创建的市级分享平台。本年度“聚智云讲坛”的主题为“科研助力学校发展”。在6月10日进行的本年度第四次“聚智云讲坛”分享活动中,东城区教育科研团队借助市级平台,传递东城科研助力学校发展的成功经验。全市各基础教育单位,近270人线上参与。 东城区史家教育集团、北京市文汇中学分别以“把小学办成教师成长的大学——集团化办学背景下基于教师领导型治理结构变革的教育科研实践”“科研文化引领文汇品牌之路”为题进行交流分享。结合上述发言,东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科研部做以“从外源到内生:科研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为主题的深度点评。 在“十四五”开局之年,东城区教育科研团队作为区域典型承办市级“聚智云讲坛”交流分享活动,必将为助力学校“办高质量教育”,实现东城区教育质量和队伍质量“双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注入新动能。
为做好“十四五”教育科研工作规划,更好地发挥教育科研工作在东城区教育综合质量与队伍建设质量“双提升”三年行动计划中的作用,进一步提升全区教师科研水平,6月3日,东城区教科院科研部以视频会议形式连续召开了三场(幼儿园专场、小学专场和中学专场)“东城区科研负责人座谈会”。五幼、一幼、东城二幼等幼儿园,府学胡同小学、史家胡同小学、培新小学、黑芝麻胡同小学等小学,景山学校、109中学、文汇中学、五中分校等中学相关领导及教科院科研部主任沈兴文与部分科研员参加会议。会议由科研部辛竹叶老师主持。 参会的中、小、幼各单位代表分别总结了学校在提升教师科研素养方面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影响教师科研素养提升的诸多因素以及提升教师科研素养的方法和途径,并对“中小学教师科研素养诊断测查的指标框架”提出了建设性修改意见。 沈兴文主任从区域角度进行总结,他提出:第一,立足东城品格教育,设计教育科研工作;第二,立足两委双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开展教育科研工作;第三,立足提升教师科研素养,推进教育科研工作。 此次座谈会充分展现出区专职科研人员的引领作用。通过研讨,科研部进一步了解了我区中、小、幼各单位教师科研素养的现状、水平及影响因素,对于“十四五”期间找准提升中小学教师科研素养的方法、途径及相应的策略,进一步提升全区教师的科研水平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